欧洲首张“中国地图” 时隔462年回归故里

厦门网 https://www.xmnn.cn 2017-08-30 10:21

 
 

  

央视主创代表将《古今形胜之图》赠送给海沧区档案馆。(林广明 摄)

  

纪录片《周起元》剧照。

  欧洲第一张中国地图时隔462年之后跨越重洋荣归故里。昨晚,以厦门历史文化名人周起元为主要人物的纪录片《海洋赤子——周起元》完成拍摄,在厦门中心大厦正式封镜。

  封镜仪式上,历史上首张传入欧洲的中国全图——《古今形胜之图》高清正版经西班牙官方许可,由摄制组转赠给厦门海沧,这幅古老的地图不仅详细记录了当时的地理风貌,而且是厦门与“海丝”历史渊源的直接见证。

  本版文/本报记者 张珺 林岑

  通讯员 林晓蕾

  回归

  欧洲最早的中国全图  堪称海洋文明瑰宝

  根据厦门海沧的申请,在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原会长陈昊苏的指导和帮助下,经西班牙有关方面特别批准和授权,2017年7月,央视海丝题材重点纪录片《周起元》摄制组进入西班牙西印度群岛总档案馆采访,8月中旬取得了《古今形胜之图》(金沙书院卷)的高清电子版。在昨晚的封镜仪式上,摄制组获得授权,将《古今形胜之图》高清正版转赠给海沧。时隔462年之后,这幅地图终于以高清正版的形式荣归故里。

  实际上,这幅地图不仅仅是历史的重现,它在整个世界海洋文明中都有着重要的地位。央视纪录国际传媒导演杨光照告诉记者,摄制组在西印度群岛总档案馆拍摄时获悉,该图是欧洲汉学研究的起源文献,与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的笔记(1492年)、教皇关于西班牙与葡萄牙划分世界的诏书(1494年)、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的海图(1522年),并列为该馆四大镇馆之宝,这也是大航海时代全球海洋文献的四大珍宝。

  见证

  地图重刻于海沧  影响两位本土名人

  据介绍,《古今形胜之图》为明朝嘉靖年间进士喻时于1540年在江西省信丰县北宫编集首印,依据是《明一统志》,目的是“欲便于学者览史,易知天下形胜古今要害之地”。

  明嘉靖三十四年(公元1555年),周起元的祖父周一阳协助闽南大儒林希元重新刊刻。此后,海沧金沙书院版本流往海外。

  除了刊刻在海沧外,这幅地图对厦门海沧的影响也着实不小。在文博研究员何丙仲看来,《古今形胜之图》对出生成长在厦门海沧的两位中国“海丝”文化重要历史人物——周起元和颜思齐来说,有着关键性影响。

  “它是两位胸怀海洋、放眼世界的本土名人的地理启蒙。周起元正是研习《古今形胜之图》之后,对海洋文化有了更深切的认识,逐步成为中国海丝文化的先驱;颜思齐则凭借《古今形胜之图》纵横台湾海峡,并率领郑成功父亲郑芝龙等人率先开拓台湾,实现了台湾从蛮荒迈向文明的起步。”何丙仲说。

  杨光照表示,《古今形胜之图》不仅仅是一幅图绘中国的地图,是明代中国人观点下的世界地图,还是目前有据可考的最早一张传入欧洲的中国全图,在中外经贸文化交流史上产生过重大深远的影响,这是海沧作为海上丝绸之路重要节点的最好佐证。

  新时代的海沧,将在“一带一路”新的伟大实践中大有作为。纪录片《周起元》总策划、海沧台商投资区管委会副主任、区委副书记曹放表示,《古今形胜之图》高清正版重归故里,将鼓舞海沧48万人民,在贯彻落实“一带一路”倡议中,勇当先锋,再创辉煌。

  【钩沉】

  《古今形胜之图》

  《古今形胜之图》(金沙书院卷)原图纵115厘米,横100厘米,木刻墨印着色。地图分别用赭黄、绿蓝、青蓝三色普染图上的黄河、江湖海洋和高山峻岭。

  该地图与普通地图相比,其特色在于可以分为地理与历史两大部分,特别注重历史典故和地理形势。作者充分利用图中空白之处,简要注明各地区的历史沿革和地理形势,尤其对周边各民族地区的说明最为突出。全图共有说明文字150余条,图上写满了五六千字注释。

  【链接】

  纪录片《周起元》封镜 将在央视播出

  纪录片《周起元》剧照。

  昨晚,央视“海丝”重点纪录片《海洋赤子——周起元》封镜仪式在厦门中心大厦举行,该片计划于今年第四季度在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播出。

  《海洋赤子——周起元》纪录片通过讲述周起元与月港贸易发展之间错综复杂的联系,再现古月港的繁华景象,体现周起元等先贤开放包容、和平合作的丝路精神,最大程度地还原历史原貌,展现了福建和厦门与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渊源及深厚的海洋文明底蕴。

  主人公周起元(1571年-1626年)是一位富有远见的海洋文明先驱,他是海澄三都人(今厦门市海沧区后井村),被誉为明末东林党“后七君子”之一。其所处的时代,正值全球大航海时代开启初期,他在月港主持修建圭屿塔,撰写《东西洋考》序言,支持开拓海上航路,首次提出“月港贸易”的概念。

  据介绍,为追寻海上丝绸之路的踪迹,摄制组奔赴厦门、横店和东南亚、西班牙、墨西哥等地取景。

  此外,摄制组还采访到参加今年7月在厦大举行的“月港、马尼拉与阿卡普尔科——全球化初期太平洋航路(16-19世纪)港市考古新进展”国际会议的多国专家,紧扣“一带一路”大背景,以多元化的视角解读大航海时代的全球格局,提升了影片的国际化视野。

  “在‘一带一路’倡议的大背景下,影片的艺术价值对如何讲好中国故事、增强文化自信具有借鉴意义。”央视纪录国际传媒总经理李向东说。

  【解密】

  地图从菲律宾流入西班牙

  “这张地图传到欧洲,颇有一番传奇。西班牙人于公元1571年在菲律宾马尼拉建立了殖民点,彼时,在菲律宾随处可见在此经商营生的闽南人。”曹放介绍,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地图通过在东南亚营生的闽南人流转到了西班牙人手中。

  据介绍,时任西班牙驻菲律宾第二任总督基多·德·拉维查理士(Guido de Lavezaris)是从一个闽南商人手里得到了《古今形胜之图》。之后,他立即委派去过中国的西班牙传教士奥古斯丁和两位在菲律宾通晓西班牙语的华人林必秀、陈辉然进行翻译解读。

  资料显示,基多·德·拉维查理士于1574年7月乘大帆船启程回国。1575年8月,帆船到达马德里后,他将此图及十一页说明文件敬献给国王菲利普二世。据记载,西班牙国王披览此图后,对遥远的东方有一个如此庞大的帝国深感震惊,决定派遣使臣赴中国访问。

  西班牙国王将该地图珍藏在皇宫,后来转藏位于塞维利亚市的西印度群岛总档案馆。杨光照介绍:“该图流入西班牙人之手后,图的顶端和中部均注有西班牙文字。”


[责任编辑:陈永利 来源:厦门日报] 点击查看更多[海沧人文旅游]栏目的内容

厦门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