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外海沧附校在海沧渐美村办清明诗会

厦门网 https://www.xmnn.cn 2018-04-27 09:37

诗歌朗诵搭配歌舞表演,古香古色,引人入胜。

  在诗歌已经被很多人淡忘的今天,厦外海沧附校的教育工作者却看到了诗词的美妙。

  谈到诗会,古人有流觞曲水,西方有沙龙盛会,仿佛这是高级知识分子专属的活动。那么在乡村中,在警戒线圈出的篮球场上,一场师生同乐、乡邻共欢的诗会又将是什么模样?

  上周六,厦门外国语学校海沧附属学校(简称“厦外海沧附校”)把学校的诗会搬进海沧渐美村龙舟池边的篮球场,师生们对着围得里三层外三层的村民吟诵春之赞歌。

  村民们对诗会的热情也让校方惊喜。学校表示要把诗会办到海沧的各个乡村书院里。校长彭胜勇说,只要我们坚持做力所能及的事,一定会给乡村带去一些变化。

  文/本报记者 佘  峥

  图/厦外海沧附校供图

  渐美村位于厦外海沧附校附近,上周六,大巴早早就把学生送过去了。不过,村子实在太小,路也很窄,车子进不了,化着妆、穿着汉服的学生们,就在两旁商贩和吃早餐食客的注目中,走进村里名为“春之韵”诗会的舞台,搭建在渐美村干枯的龙舟池边上,它其实只是村里篮球场,临时用警戒线圈出。

  演员的休息间,则是村子里的一个餐厅,“饭香”绕梁,大妈们忙着清洗。候场的孩子们指着指示牌,悄声议论说:晚上,这里大概是要举办一场婚礼。

  总之,一切看上去和诗会格格不入。不过,当孩子们走出休息间,不由得吓一跳,外面显然是另一个世界——一大早,在九点诗会开始前,现场已经被人群围得里三层外三层,篮球场边各个制高点,已经被机智的村民抢占。小广场边上是老人会,老人们早就搬出椅子,在走廊上等候。

  把校园诗会搬到校外  想法很新鲜

  厦外海沧附校校长彭胜勇说,在村子里举行的诗会,就像一辆开进村子里的“文化列车”,是一种弘扬传统文化的方法。

  这其实是厦外海沧附校第二次在村里办诗会,去年,这所学校已经在海沧青礁村举行过一场类似的诗会。

  自2015年起,厦外海沧附校每年都要举办两次诗会,清明、中秋各一次,吟诵的诗词囊括古今中外优秀作品。诗会原本都在学校里,去年,校长彭胜勇有了把诗会搬到校外的想法。

  彭胜勇说,我们从海沧区正在推行的耕读文化受到启发:为什么不把清明诗会办到村子里去,用生动形象的吟诵把优秀的传统文化传递给村民们?海沧区的“耕读传家”活动,目的是要将好的家风家训落实到最基层。

  厦外海沧附校后来果真在青礁村举办清明诗会,学生们对着村民朗诵海子的诗: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从明天起,和每一个亲人通信,告诉他们我的幸福……

  如果说,青礁村的诗会,更多的是一时兴起,那么,今年,党的十九大提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后,坚定了这所学校继续把诗会办到“田间地头”的决心。

  把诗意种子送到乡间 效果看得见

  厦外海沧附校教师林园秀说,这场开在田间地头的诗会,也许没有多少听众能听懂,但它在人们心中种下美好的诗词“种子”,会让平凡的溪流田野生出诗意,让粗陋的簸箕锄头变得可爱,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虽然润物无声,却功不唐捐。

  当天九点,“春之韵”诗会拉开序幕。学生们表演的第一个节目是《清明弦歌》,还没朗诵完,厦外海沧附校特级教师林园秀就听到观众中有人压低声音教训自己的孩子:你看看人家那么厉害,你也要向这些哥哥姐姐学一学!

  厦外海沧附校初二年学生许雅琳是表演者之一,她认为自己是带着使命来的:让村子里的孩子也认识到诗歌的美妙,从而把他们从游戏和手机中拉回来。这其实是其同伴的真实经历,过去,一些人沉溺在游戏和手机中不能自拔,现在的他们则徜徉于“桃之夭夭,灼灼其华”的美好诗句中。

  海沧区委教育工委书记、教育局局长田云慧非常同意这个小姑娘的看法,她是诗会的超级粉丝,当天听完诗会后,心潮澎湃的她在朋友圈中写道:犹记少年时,偶得一本歌德诗集,整个晚上,一首首地诵读,一遍遍地品味,读的是什么早已忘了,然而,那诗的美、诗的韵、在心里激荡的感觉依然清晰。一天,遇到了某个风景,某份心情,就忽然明白那首诗,那句词,那幅画。那种感觉,是穿越千年的心意相通,它是如此恰当,以至于无法用其他的词语形容。

  这更加坚定了彭胜勇的决心:从现在起,要把诗会办到海沧的各个乡村书院里。他说,我们没办法通过一场活动来改变太多,但是,只要我们坚持做力所能及的事,那么,一定会给乡村带去一些变化。

  【幕后】

  用“诗教”激活“诗心”

  学校的“诗教”

  ○上课铃声是《高山流水》       

  每天的上课提示,别的学校是用紧促的铃声,在厦外海沧附校,用的是中国古典乐曲《高山流水》。

  厦外海沧附校之所以能走出校园办诗会,从上课铃声的选曲就可见一斑——这是一所浸润中华传统文化的九年一贯制学校。

  2006年,厦外海沧附校成立,它是由海沧区教育局和厦门外国语学校合作举办,确立两个特色:外语和中华传统文化。

  彭胜勇说,这是从厦外培养“中国灵魂,世界视野”的理念得到的启发。

  ○课前三分钟诵读国学经典     

  也就是说,12年前,厦外海沧附校的教育工作者就在探索如何在校园里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林园秀说,对于学校来说,传播中华优秀文化必须有落脚点,你不能只是口头上说说。

  这所学校在课前三分钟找到“抓手”——每天每节课课前,小学部全体学生都要读三分钟的国学经典。这一诵读材料也不是随手拿来就用,而是老师们根据每个年级的年龄特点亲自选编的。

  林园秀认为,这是给孩子打下文化“底色”,久而久之,定能增强孩子们的文化自信。

  学生的“诗心”

  ○开心时会说“春风得意马蹄疾”  

  古诗文是厦外海沧附校经典诵读的一部分。2014年,在彭胜勇从外国语学校被派到附校当校长后,他提出一个建议:我们来举办诗会吧。

  在诗歌已经被很多人淡忘的今天,这所学校教育工作者却看到了诗词的美妙。厦外海沧附校副校长陆湘虹说,诗词诗歌是中国人表达感情的最古老的方式,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核。

  这所学校开始用“诗教”来唤起大家的“诗心”。从2015年起,厦外海沧附校每年举办两次诗会,学生们轮流上台倾情朗诵各种年代、各种风格的诗歌,礼赞春光和秋天。

  已经有很多迹象显示出这群用诗词“喂养”大的孩子的与众不同,这所学校的一位男生形象地说,当我们开心时,我们会说: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而不是只会打下一连串的“哈哈哈”。


[责任编辑:王璐瑶 来源:厦门日报] 点击查看更多[乐活海沧]栏目的内容

厦门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