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青年共绘美好乡村新画卷

厦门网 https://www.xmnn.cn 2019-04-24 08:51

参与论坛的专家学者与两岸青年合影留念。(本版图/本报记者 何炳进)

  本报讯 (记者 陈冬 张觉尹 通讯员 林艺萍)4月23日上午,2019海峡两岸乡村振兴与青年发展论坛在海沧区举行。记者获悉,海沧区将探索借鉴台湾建筑与城乡发展研究模式,邀集两岸专家学者共同成立城乡发展基金会,以“顾问团队+执行团队+项目化运作”,将台胞社区主任助理升级为3.0版本,在乡村振兴、社会治理、文化保护和弘扬等方面持续探索。

  深耕五年

  海沧台助再次升级

  据介绍,2018年,海沧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2.62万美元,相当于全球主要经济体第35位的水平。农民可支配收入实现全省“十三连冠”,城乡收入比达1.79,远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在城市化、工业化的进程中,农民让出了土地、让出了海岸线,农地变成了建筑用地、产业园,农村面临城镇化。

  从2014年起,海沧依托全国台联在海沧设立的两岸社区交流基地,在全国首创聘用台胞担任专职社区主任助理模式,并在近5年的实践中不断探索、修正、完善。“如果说2014年李佩珍老师一个人加入海沧开展乡村振兴工作,是海沧台胞社区主任助理的1.0版本;那么2017年、2018年陆续又有40几位台湾青年加入,以一个团队的方式在海沧开展乡村振兴工作,则是海沧台胞社区主任助理的2.0版本。”海沧区主要负责人介绍,当前,海沧区正研究将台胞社区主任助理升级为3.0版本,同时欢迎台湾地区的相关机构和专家学者能够加入,为两岸青年交流互鉴提供平台和机会。

  乡村振兴

  海沧争当全国示范

  论坛期间,来自海峡两岸的专家学者、参与海沧乡村振兴具体实践的两岸青年们聚集一堂,深入探讨两岸乡村振兴与青年发展的关系,分享青年们在乡村振兴、社区治理、传统文化保护等方面的心得体会。

  中国社科院农村研究所副主任胡冰川、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历史所副所长黄俊凌等专家学者对论坛的成功举办给予高度评价。他们指出,乡村面貌的革新并不只有城市化一条出路,把目光重新聚焦到脚下的土地,回归到“人”这个要素,台湾同胞在社区营造、农村再生上有着一些成功的经验和做法,如今已在海沧得到借鉴运用,这让大家看到了两岸青年携手并进振兴乡村发展的丰硕成果。

  海沧区分管领导表示,海沧举办乡村振兴与青年发展论坛,是落实中共中央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深化两岸融合发展的一个具体举措。海沧举办的这次论坛不是象牙塔里的坐而论道,而是来自于田野山岗的现实思考,每一个答案都带着泥土的芬芳气息,是播种可以收成。两岸青年在海沧乡村振兴中展开的丰富生动活跃的探索实践证明,乡村振兴为两岸青年发展提供了大显身手的广阔舞台,对青年们了解国情民情、提升自身素质、报效家乡故园、增强文化自信搭建了优质平台,为广大民众特别是年轻一代创造富有“天人合一”幸福感的生存发展空间,提供了现实参照和实现的可能性。海沧作为国家级台商投资区,负有先行先试、探索创新、示范引领的使命。国家民政部又赋予了海沧全国乡村振兴社会治理实验区的责任,要求海沧以两岸乡村社区发展经验融合为主题展开探索。海沧又具有比较扎实的发展基础和优势条件,因此,在乡村振兴方面,海沧应该有所担当,为全国做出探索和示范。

  论坛举办期间,与会专家学者还深入海沧多个村居调研,与乡村民众进行广泛交流。

  心得交流  

  李佩珍(海沧台胞社区主任助理,驻点青礁村)

  社区工作先“造人”再“造物”

  青礁村院前社以“闽台生态文化村”为发展目标,大力振兴,翻转了原本拆迁村的命运,发展为厦门市新二十四景之一。这源于我们将台湾社区总体营造的“先造人、后造物”的理念推广至院前社,先以“培力”的方式,强化在地组织的自主力量,进而由在地组织及村民主动参与村庄建设。

  青礁村芦塘社在“耕读文化”的理念下,为硬件的环境空间注入了文化上的精神涵养;贯彻“软硬兼施、两全其美”思路,即硬件(环境空间建设)与软件(传统家风正能量)并行。挖掘地方文史,在农村寻找具有历史价值的古厝进行修复,让村民产生文化自信心与自豪感,以及对村庄的认同感和凝聚村民的向心力,以最基本的邻里关系为起点建立村庄内部的和谐。

  治理过程中,我们将人文关怀的视野延伸至村庄中的学童及外来务工者。以社区书院为载体,规划“四点钟学堂”,因地制宜地帮助外来务工者解决照料放学孩童的问题,让村庄尽到社会服务的功能,同时带给外来务工者“日久他乡是故乡”的温馨感。  

  黄贯中(台南市东区小东里里长)

  民众参与社区活动才会活跃

  我当上里长后的四年里,热心改造社区,将个人理念加入其中,举办了旅游、讲座等各种活动,但是我发现百姓比较被动,不愿意放弃假日参加。后来我发现社区有个封闭型的小公园,一位老人为锻炼身体把公园打扫得很干净。

  一个社区的改变需要大家的共同参与,我便从中得到灵感,在咖啡馆开展一期“咖啡书香”读书活动,让大家将家中的书带来分享,当时来了20多个人。我又结合社区附近的大学社团,举办青少年夏令营,孩子们来参加志愿活动。

  由此可见,只有民众真正想参与,社区活动才会活跃起来。  

  陈俊雄(济生缘合作社社长)

  “空壳村”的蝶变之路

  院前社既是典型的闽南文化与特色聚集地,也是“开台王”颜思齐的故乡。这里以种菜为生,2014年以前,村里的年轻人为赚钱大都外出打工、创业,留守村里只剩下老弱妇幼,田地荒废、污水横流,成为名副其实的“空壳村”,一度被列为拆迁村落。我是院前社土生土长的村民,看到破败的村庄,心想如果村里的年轻人能够保住共同的心灵家园该有多好。2014年5月,院前社年轻人组建寓意“慈济、生态、缘分”的“济生缘”合作社,合伙人里不乏在乡亲们口中的“不良青年”,加入我们的团队后,他们发生了很大变化,工作积极性高了,主动到院前社“城市菜地”里帮忙。正是小伙伴们一起努力,我们的创意农业模式走出了一条自己的道路,受到村民肯定,吸引更多村民和土地的加入。我们年轻人变了,村庄就变了,曾经的“空壳村”成了“闽台生态文化村”。  

  邱忠仁(新晟书院负责人)

  发动青年力量推广五祖拳

  近年来,在“振兴乡村”及打造“文化自信”的时代背景下,五祖拳文化的推广达到了空前的高度,越来越多的青少年练习五祖拳,对五祖拳这一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在五祖拳文化的传承中,我们始终秉持“尊师、聚才、共发展、育新人”的理念,在老一辈拳师们的关爱与支持下,充分挖掘青年力量,敢闯敢拼,团结奋斗,在五祖拳文化进校园、进社区、进企业等几个领域中取得了突破。“崇文尚武”是一条充满挑战的路,但我们有信心把它走好,因为我们有“新垵青年力量”。  

  陈建智(囷瑶村大埭社青年)

  要致富先修路

  大埭古村始建于清咸丰年间,现已有160多年历史。让乡村桃源之景重现是我日思夜想的心头事,也是我为之奋斗的动力。想要致富,先修路。我们整个团队为了及时抓住时代机遇发展乡村经济,与村里的父老乡亲们沟通、沟通、再沟通,终于劝说他们修路,收获了父子接力修路、邻里共同修路、代代相承的美好局面。现在村里路路相通,房屋整齐错落,蔬菜种植产业蒸蒸日上。期待更多有志青年加入,共同建设美丽乡村。  

  苏久涓(东孚西坂菜地负责人)

  把菜园变家园

  我就是个菜农。以前种菜自己吃,但希望更多人吃到放心菜。2014年,我机缘巧合来到西坂菜地,自认为“很懂”种菜,坚持不打农药和人工拔草,结果因为自然灾害等原因损失惨重。灾后我重建菜地,在这过程中学会了专业管理、顺应自然。提倡环保理念,生活垃圾、杂草、腐烂菜叶果皮可以回收做成草木灰当沤肥,回收烂水果做酵素有机肥浇菜。与此同时,在菜地里传承传统技艺,弘扬耕读精神,与台胞成为朋友。今天带着一颗感恩之心,把菜园变成家园的喜悦心得与大家分享。  

  黄育青(海沧台胞社区主任助理,驻点钟山社区)

  增进闽台民俗文化交流

  社区营造以人为主,首先要融入当地生活。钟山村村民知道我是台湾来的,当我开口讲“里贺(你好)”“甲霸没(吃饱没)”,村民下一句的回应就是“啊你会讲本地话哦”。那种大吃一惊的表情让我觉得钟山村的村民很可爱。

  除了语言,在信仰上闽台也有相同之处,在钟山村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闽台送王船。为了解钟山村的送王船文化,深入探讨闽台两地王爷文化的异同,2018年,我带领钟山村水美送王船民俗文化传习中心11名理事前往台湾台南苏厝长兴宫参加送王船活动,同年针对延奎小学钟山校区发起了民俗文化之旅,今年2月刚举办完第二场。

  我们协助村里举办各种活动,是以社区书院为基地。钟山村是个拆迁村,基本无场地建造社区书院。现在的钟山书院是由原拆迁厨房所改造,建造概念为“我的书院我来做,我的社区我来造”,让村民一同参与建造。  

  高硕亨(海沧台胞社区主任助理,驻点海翔社区)

  社区活动寓教于乐

  2018年暑期,我根据社区居民家庭的实际需求,为孩子们定制了“水上安全”“美味暑期”“剪纸手作”三期夏令营活动,与孩子们共同度过了一个安全幸福、有滋有味、学有所成的暑假,让社区居民经历了一场发现美、体验美、创造美的愉快旅程。

  在今年1月23日海沧区第四届公益创投项目中,吉红救援队的《水上安全演给你看》和《孩子!我们去海边服务吧》项目拿到了金奖和铜奖。其中,金奖项目《水上安全演给你看》是我和同事们策划的,将吉红救援队去年的真实案例,以小剧场的形式落地到各社区及学校,以达到生动宣传水上安全的效果。

  另外,吉红救援队近日也与北师大厦门海沧附校达成共识,学校以购买服务的方式让吉红救援队的水上安全救生课进入校园,让学生在真实场景中掌握水上安全技能。

  在平日的工作中,我们一直全心全意满足居民们的美好愿望与基本诉求。社区工作就是人的工作,今年我将持续以人为本,完善海翔社区书院的各项工作。  

  王嘉麟(海沧台胞社区主任助理,驻点海沧社区)

  来厦门寻根并扎根厦门

  来厦门海沧工作,源于我的一次家族寻根。在一份得来不易的家谱中,我发现我先生的祖先来自福建南安与厦门,但他从未见过自己在福建的亲人。于是去年我问他:“难道你不想回去看看奶奶的亲人、爷爷的故乡吗?”这一问,问出了他的好奇,于是他踏上寻根旅程回到厦门,见到了表哥,更爱上了厦门这个美丽的花园城市。此后我们留在此地工作、生活、就学。所以我不是一个人来,而是把全家人都带来了。

  一开始,我在沧江古镇里的沧江书院协助学生夏令营与四点钟学堂的工作,这与我在台湾担任教育工作长达15年有密切的关系。我将自身的教育经验分享给沧江古镇的父母、学校、孩童,这种分享打破了我和他们之间的陌生感,更为日后我在沧江古镇的工作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陈静怡(海沧台胞社区主任助理,驻点莲花社区)

  在工作中发挥专长收获温暖

  感谢海沧区能给予我这个宽广的舞台,让我结合自己在教育与观光方面的专长,将相关资源引进社区,开展课程,丰富孩子们的假期生活;与社区群众集思广益,共同建设新的旅游点,共创美好家园。接下来我将与海沧职专餐饮科师生共建社区美食地图计划,展现在地特色,提升观光软实力。

  社区营造的目的在于提升居民的幸福感与生活质量,活络彼此情谊。近一年来,我在社区工作中与居民们建立起情感,收获了许多温暖帮助,这让我更加坚定了来海沧工作这个选择。  

  赖护鑫(海沧台胞社区主任助理,驻点渐美村)

  幸福食堂让幸福来发酵

  渐美村幸福食堂累计服务老人13368位次,就餐老人纷纷表示吃得放心和满意。幸福食堂志愿者积极性强,志愿氛围浓厚,且志愿者有深厚的归属感,视幸福食堂为家庭,从而带动了更多人参与到志愿服务中,青老年志愿者数量也在逐步增加。

  我们将继续丰富就餐老人的娱乐生活、继续开发营养新菜品、继续完善造血机制、继续扩大幸福食堂的服务范围,继续凝聚爱心志愿者队伍。全程参与幸福食堂工作的我,从中收获了许多宝贵经验,也拉近了与渐美村村民之间的距离,深化了彼此间的信任。

  原声

  ●陈小艳(全国台联文宣部部长)

  海沧聘请台湾青年担任社区主任助理,将两岸交流合作的触角伸向了最基层。这是海沧作为国家级台商投资区先行先试的生动体现,是两岸融合发展的真实写照。几年来,依托台联设立的两岸社区交流基地这块“试验田”,沐浴国家惠台政策的阳光雨露,不断取得新的丰硕成果,也为全国台联更好地发挥“台胞之家”作用提供了接地气的经验和思路。当前乡村振兴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两岸在共同促进美丽乡村建设方面大有可为,希望海沧以本次论坛为契机,让台湾青年在大陆寻找更广阔的空间,融入两岸事业发展。

  ●陈建良(台湾村里长联合服务总会总会长)

  台湾青年来到祖国大陆这片土地上寻求发展,都代表着在乡村振兴、民族意识或者经济发展上,两岸都是一个密不可分的共同体。两岸本是同根、同文、同种,我相信在未来,当越来越多台湾青年了解到这一点之后,会有更多的人愿意来到大陆就业创业生活。作为海沧的老朋友,台湾村里长联合服务总会将继续扎实推进两岸农村基层经验交流、组织交流和人才交流,为两岸和平发展厚植土壤,使两岸民众的劳动成果、智慧和汗水,通过两岸同胞感情的纽带,转化为有感的幸福。


[责任编辑:王璐瑶,衷文珑 来源:厦门日报] 点击查看更多[海沧人文旅游]栏目的内容

厦门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