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厦门,这里有一曲《古楼回响》,那是72年前…

厦门网 https://www.xmnn.cn 2021-03-21 15:08

一首《军民鱼水情》,道尽解放军与老百姓的深厚情谊。
72年前,解放军曾在海沧古楼村(现海沧街道古楼农场)驻扎一个月,与当地村民结下深厚的鱼水情谊,并为最终解放厦门创造了有利条件。
这段尘封的历史,就像歌中唱的那样:
军爱民呀
民拥军
军民情谊比海深

01

古楼农场位于厦门西部,海沧区南部,九龙江出海口北岸,紧邻青礁慈济东宫。
今天的古楼农场,仅有2600多人,是海沧最小的村落之一。而当年的古楼村,更是只有100多人。
然而,就是这个小村庄,为解放厦门战役立下了汗马功劳,写下了一段军民鱼水情佳话。

1949年9月,解放军第三野战军第十兵团挥师南下,在漳州以东的九龙江沿岸进行渡海作战训练,准备解放厦门。
古楼村虽小,不过由于周边芦苇丛密布,隐蔽性好,被第十兵团选择作为部队的驻扎地。
今天的古楼农场,依稀可见当年芦苇荡。

在解放军到来之前,国民党负隅抵抗,还从村里抓了8个人去挖战壕,我父亲就是其中一个!
——古楼农场支委张国全
张国全透露,当年他的父亲张加德还是一个17岁的后生仔,莫名被抓壮丁后,几人趁着月黑风高夜,在芦苇荡的掩护下偷跑回村。

不料,国民党部队发现人跑了,害怕挖战壕防御的事泄露给解放军,拿油桶想烧村子,许多村民慌不择路,都往文圃山上跑,幸亏解放军的大部队及时赶到,消灭了国民党兵。
老乡,你还记得我吗?
啊,你是那个卖货郎!
张国全的母亲李幼今年已经88岁,但她仍然记得当年解放军进村和村民打招呼后,大家才发现,原来前段出现在村里的卖货郎,竟是乔装打扮的解放军侦察兵。
留在村里的村民赶紧上山招呼大家:别跑啦,回来吧,解放军来啦!原来他们早就在暗中保护着我们呢!
——当年亲历者 李幼

02
当年嵩屿是厦门防御体系的重要阵地,石甲头(位于今海沧后井村,现已拆迁)则是嵩屿的一道重要防线。因此解放军选择驻扎在几公里外的古楼村,择机进攻。
解放军的到来,让古楼村免遭灭顶之灾,受到了村民们的热烈欢迎。
但他们纪律严明,坚决不入户借宿扰民,只在村中碧云堂和附近的土埕、龙眼林搭帐篷驻扎。

碧云堂
解放军常常帮村民们打扫房前屋后,村民们也拿出自家的米和蔬菜送给解放军。
不过,解放军坚决不拿群众一针一线,最多向村民借用锅灶、井水煮饭。

解放军驻村用过的水井,就在张国全家屋后。

1949年9月
解放厦门岛的战斗打响前,驻扎海沧的解放军率先发起了解放石甲头的战斗。
石甲头易守难攻,战斗进行得异常激烈。
村民们纷纷以实际行动支持解放军,不仅为其带路,还主动拆下自家门板、床板,借给解放军用于跨越战壕。

曾经“战斗”过的旧门板,贴上了新春联。
经过浴血奋战,嵩屿被解放军成功拿下,第十兵团从西面占领了进攻鼓浪屿的有利位置,为解放厦门岛奠定坚实基础。
解放军英勇杀敌的壮烈事迹在古楼村里流传,甚至有人编了一段闽南语的顺口溜。
张国全从母亲处学会并流利背出,你能听懂其中意思吗?
古楼村民编的顺口溜

03
历经70余年风雨洗礼,今天的古楼农场,早已旧貌换新颜。不变的是,当年的红色记忆,已成为村民代代相传的精神财富。

行走在村中,随处可见红色标语。村民们习以为常,这已成为他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古楼农场驻村第一书记张静:
当年知青下乡留下的许多建筑,在古楼都很好的保留下来,有些还有了新用途。比如当年知青为村民扫盲开设的“知青夜校”,现在变成了“古楼书院”。

知青夜校
知青仓库
知青楼
据张静透露,在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之际,古楼农场作为海沧革命老区基点村之一,目前计划将村部背后的知青楼老屋活化,打造成一个革命教育研学基地,此举将更好地传承红色记忆,发扬革命精神。

人民军队人民爱
人民军队爱人民
向深厚的军民鱼水情谊
向不能忘却的红色记忆
致敬!

文案/编辑:方锐
资料:海沧街道
校对:暨王月

[责任编辑:黄晓萍,衷文珑 来源:今日海沧] 点击查看更多[今日海沧]栏目的内容

厦门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