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攻克技术难关,一心扑在研制上

厦门网 https://www.xmnn.cn 2019-08-12 17:43

刘臣亮年轻时的工作照。记者 晋君 翻拍

刘臣亮(左一)和爱人。记者 晋君 翻拍

  晨报记者 晋君

  通讯员 彭庆玲

  海沧区嵩屿街道海虹社区住着一位66岁的老党员———刘臣亮。他生长在军工企业,把青春献给了炸药厂,参与塑料导爆管的研制和生产;他还把中年献给了国防建设事业,他在所在的弹厂参与了十几个产品的科研和试制。

  攻克塑料导爆管技术难关

  上世纪六十年代,为响应国家的号召,刘臣亮随父母来到福建。“当时工厂选址要么在荒山野岭,要么在原始森林,通常抬头望不到天”。刘臣亮向记者回忆起父辈的艰苦岁月。当时来自全国各地的老兵工与新招来的工人一起上山砍毛竹,把毛竹节打通接起来,动手建厂房、食堂,他们住的都是茅草屋。“大家白天动手搞建设,晚上在煤油灯下学习。最困难的时候粮食不够吃,工厂就组织职工利用星期天到山上挖野菜充饥。”刘臣亮说。

  参加工作后,刘臣亮在永安化工厂当过工人、班长。不久后,他继续去深造,读了三年书。回到工厂后,刘臣亮在技术科负责设计、研制工作。“企业的发展离不开新产品的开发,我们要攻克塑料导爆管这个技术难关。”刘臣亮介绍,原来他们生产的民用炸药都是使用导火索,成本高,而塑料导爆管可以进行定向爆破,还能用于水下。

  1982年,刘臣亮和厂里领导到其他工厂和高校考察。“当时塑料导爆管是比较先进的技术,别人都不愿意把核心技术展示出来,我们只能在生产线外远远地看一看。”考察回来后,刘臣亮一心扑在研制上,查资料、做实验,最终研制成功。“成就感油然而生,福建省70%基础建设所使用的炸药是来自我服务过的这个工厂,现在的民用炸药用的仍然是塑料导爆管技术。”

  生病住院期间仍坚持工作

  1987年,刘臣亮调到某弹厂工作。当时该弹厂与龙岩某枪厂合并,他担任全面质量管理办公室主任。“每支枪至少要经过发射180发子弹的实验,工作期间我的枪法练得特别准。”

  刘臣亮是一个“工作狂”。有一次,他生病需要做手术,但是住院期间他仍然坚持工作。工作之余,他还致力于产品的创新和升级。经过钻研,刘臣亮把原本十公斤重的炮弹生坯去皮、挖心,最终生坯仅剩102克,为工厂节约了成本和时间。他个人还获得中国兵器质量管理协会授予的“质量管理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在刘臣亮工作期间,他所在的弹厂进行了十几个产品科研、试制和生产,填补了国内一个又一个空白,系列产品不断涌现,为国防战线不断提供新型装备。

  刘臣亮说:“人的一辈子虽然短暂,但只要守住初心,结合实际,多想多干,就可以成就一番事业。”


[责任编辑:王璐瑶,衷文珑 来源:海西晨报] 点击查看更多[今日看点]栏目的内容

厦门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