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融合发展 共筑人文高地

厦门网 https://www.xmnn.cn 2019-10-22 08:52

  【关键词 两岸】

  作为一项促进两岸人心相通、情感认同的重要举措,两岸人文学论坛搭建起两岸知识人敞开心扉、相互交心的平台。

  【关键词 海沧】

  海沧作为闽台文化基因库,两岸交流桥头堡,在保护、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闽台文化方面,做出了可贵的探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成效显著。

第二届海峡两岸人文学论坛现场大家云集。(本版图/本报记者 张奇辉 摄)

  本报讯(记者 张珺 通讯员 张韧)作为与2019海峡两岸(厦门)乐活节同期举行的国台办对台重点交流项目,第二届海峡两岸人文学论坛日前在厦门海沧举行。本届论坛由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中国社会科学院指导,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港澳研究中心、厦门海沧台商投资区管委会共同主办,海峡两岸交流基地(厦门市石室书院)承办。海峡两岸130余位专家学者出席。

  在本届论坛上,主办方及两岸学者一致赞同海沧成为“海峡两岸人文学论坛”的长期举办地。主办方形成并发布了海沧共识。相关负责人表示,两岸学者专家齐聚海沧探讨“人类学的处境和两岸人文学融合发展”,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台工作重要指示的具体举措,有助于推动两岸形成文化共识。

  【交心】

  大家云集

  挖掘两岸共同文化根脉

  1场主题论坛、15场分组讨论。10月19-20日两天的时间,两岸专家学者畅所欲言,围绕“两岸”“人文”“处境”“出路”等关键词深入交流讨论。

  他们中,既有台湾“清华大学”教授吕正惠、高雄中山大学教授戴景贤、东海大学教授赵刚等台湾地区知名学者,也有沈卫荣、薛毅等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上海师范大学、中国社科院等大陆高校的知名学者代表。

  从两岸具有的人文传统出发,挖掘两岸共同的文化根脉,寻找两岸传承中华文化的方式和途径,实现两岸人文价值和文化情感的沟通和共享,创造两岸人文学共同面对未来文化挑战的发展前景,这是第二届海峡两岸人文学论坛举办的初衷。

  “70年来,台湾命运与祖国命运休戚相关。在中华民族迎来伟大复兴的进程中,台湾人民不能缺席,也不应该缺席。”中国社科院秘书长赵奇在论坛开幕式上致辞表示,作为一项促进两岸人心相通、情感认同的重要举措,论坛搭建起两岸知识人敞开心扉、相互交心的平台。相信此次论坛作为两岸人文学研究领域学者展示最新思考的窗口,将发挥不可替代的学术对话和情感沟通平台的作用。

第二届海峡两岸人文学论坛现场,与会嘉宾聆听演讲。

  【实践】

  积极探索

  走出文化自信的海沧步伐

  这样一场颇具分量的学术研讨论坛,为何会选择在海沧举行?答案就在于“文化自信的海沧实践”上。中国社科院相关负责人表示,海沧作为闽台文化基因库,两岸交流桥头堡,在保护、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闽台文化方面,做出了可贵的探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成效显著。

  近几日,两岸一百余位专家学者深入海沧各地考察,他们惊叹于海沧在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瞩目成绩。作为设立最早、面积最大、功能最强的国家级台商投资区,海沧一直积极推动两岸经贸合作、文化交流、人员往来、社会融合,努力打造台胞台企登陆第一家园的重要平台。

  尤其是近年来,海沧高度重视以文化为纽带,海峡两岸乐活节、汉字节、斗茶节和保生慈济文化节,已经成为两岸很有影响力的文化交流新桥梁;海峡两岸海洋文化论坛、佛医论坛、人文学论坛、乡村振兴与青年发展论坛,凝聚起两岸专家学者和相关业界的智慧,开始成为两岸文化交流的新名片。

  就在本届论坛举办之际,海丝文化新地标金沙书院正式开工建设,未来将探索设立国家级闽南文化研究中心,这些实实在在的举措都为两岸人文交流和互动搭建了新平台。海沧台商投资区管委会副主任、区委副书记曹放表示,海沧打通了与台湾的文化圈层,打通了本土草根和学术殿堂的文化阶层,使得两岸的文化交流融合“接地气,通天道”。

  【点击】

  海沧台商投资区管委会副主任、海沧区委副书记曹放

  “海沧实践” 坚定文化自信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和血脉,是一个民族的精神记忆与精神家园,体现着民族的认同感、归属感,反映着民族的生命力、凝聚力。大陆与台湾,隔海相望、唇齿相依,两岸同胞一家亲,根植于共同的血脉和精神,扎根于我们共同的历史和文化。

  海沧,被称为闽南文化的基因库和海丝文化的桥头堡。闽南方言、童谣、戏曲、风俗习惯、民间信仰、建筑型制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海沧都有最集中和最经典的体现。

  坚持以文化人,坚定文化自信,在巩固产业高地的同时,迈向人文新高地,是海沧在新时代的一个工作着力点。迈向人文新高地,首先必须夯实基础。优化文化发展体制机制,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强化全民义务教育,提升城乡文明素质,这都是夯实基础的重要内容。在此基础上,还要构建代表时代高度的人文地标,培育体现专业高度的文化人才,开展具有鲜明特色和重大影响力的文化活动,创作经得起历史检验的文化精品。这样,人文新高地才有扎实而丰富的内涵。如今,海沧正在努力,而且将会持续努力。

  两岸同胞血浓于水,推动两岸人文学融合发展,增进文化认同,是促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一个重要层面。在两岸文化交流中,海沧有责任、有义务,同时也很乐意提供保障、做好服务、开展探索、积累经验,我们相信,中华文化的魅力一定会让我们两岸民众饮水思源,心手相连,共同致力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专访】

  台湾抗日亲属协进会创会会长林光辉

  雾峰林家是两岸纽带的见证

  本报讯(记者 张珺)雾峰林家是近代台湾的名门望族,因其发迹于雾峰(今台中市雾峰区)而得名,又因家族几代人保卫台湾、接续抗日而历史留名。林朝栋、林祖密、林幼春、林正亨、林冈……盘点家族史上的一个个抗日先辈,雾峰林家后人林光辉感到无上荣耀。

  19日,在第二届海峡两岸人文学论坛现场,林光辉说:“雾峰林家三代人,前赴后继抗日五十年,从未屈服。雾峰林家的爱国之心、民族之情,是先辈用生命铸就的,在海沧就还有我祖父的雕像。”

  在林光辉看来,雾峰林家联结两岸,传承祖辈的爱国精神、继续扮演好联结作用、为两岸交流多做贡献是后辈应尽责任。

  1746年(清乾隆十一年),林家开台祖林石从福建漳州渡海抵台。此后,几代林家人勤耕不辍,进取拼搏,人才辈出,在不同领域崭露头角。咸丰、同治年间,林家抵台第五代林文察受名将左宗棠重用,因战功卓著而官至福建陆路提督,亡故后被朝廷追封为太子少保,雾峰林家宅邸因此得冠“宫保第”之名。

  自林文察之后,林家数代都为保卫台湾做出重要贡献。林文察之子、林光辉曾祖父林朝栋曾参与中法战争台湾基隆之战,为击败法军立下战功。林朝栋之子林祖密曾变卖家产,资助岛内各义勇军抗日。后来,他出资支持孙中山革命事业,由孙中山亲自委任为闽南军司令。1925年,林祖密遭军阀袭击杀害,壮烈成仁。一代代雾峰林家人前赴后继,投入抵御外侮、保台卫国的事业。

  谈起家族史和台湾史,年近七旬的林光辉神采奕奕。他说,雾峰林家的家族史证明两岸同属中国,这段历史任何人都无法否认,两岸联结任何人都斩不断。

  【声音】

  大陆嘉宾

  中国社会科学院秘书长赵奇:

  相知在于相交  共情缘于心通

  “海峡两岸人文学论坛”是两岸知识界人士敞开心扉、相互交心的平台。相知在于相交,共情缘于心通,政治上的分离隔断不了同为中国人的血脉亲情,两岸人民一定会在已经实现的交流互通的基础上,在共同应对未来文化挑战和全球变局中,真正实现两岸一家亲。

  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交流局局长黄文涛:

  30年巨变 建设人文高地

  这次论坛是两岸交流30多年来首次以“人文”为重点,并高规模举行。两岸学者专家难得齐聚一堂,是学术融合发展的一大步,希望透过论坛促进两岸文学、哲学、人文及社会科学交流。

  今天我们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有条件来共同努力,共同担当,共同增强文化创造力、凝聚力和影响力。海沧30年巨大发展成就,特别是在人文建设方面倾注心力,取得的成绩,就是建设人文高地的生动实践。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副所长张志强:

  闽台文化交流桥头堡

  海沧作为闽台文化交流的桥头堡,在两岸文化交流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不仅如此,海沧还注重人文高地的建设,注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充分挖掘人文资源并加以保护和弘扬,所以在海沧举办人文学论坛可谓正当其时。

  未来,希望两岸学者专家能够在深入碰撞交流后,策划生成两岸人文领域交流的项目,促进两岸人文价值和文化情感的沟通和共享。

  上海师范大学教授薛毅:

  共同应对全球文化挑战

  从两岸文化传承的角度来看,在台湾像吕正惠先生这样的文化大家,始终孜孜不倦地为中华文化鼓与呼,他的作品充满了对中华文化至美、至真至善的独特理解和感悟,希望两岸学界以这次论坛为契机,加深沟通了解,共同回归人文传统,应对全球文化挑战。

  台湾嘉宾

  台湾“清华大学”教授吕正惠:

  在中华文化背景下共同思考

  20年前我第一次到海沧,这里还是荒野菜地,如今已蜕变为现代化城区。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背后离不开文化的支撑,特别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巨大力量与作用。

  本次论坛在中华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探讨两岸的融合交流,更具有现实意义。海峡两岸都应该在中华文化的背景下共同思考,如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台湾学者徐秀慧:

  从人文角度思考融合发展

  我是从台湾到大陆来工作的,曾在台湾彰化师范大学任教,一年的工作经历让我切身感受到大陆的变化,感受到两岸共同的文化根脉。

  这次论坛从人文学的角度去思考两岸关系的融合发展,绕不开中华传统文化、全球化、价值观等关键词。我们都应该从历史的经验教训中走出来,在共同文脉的基础上,凝聚共识,克服危机,迈向未来。

  台湾东海大学社会系教授赵刚:

  在现实背景下解决文化困境

  两岸同文同宗,有共同的文化根脉,但也有不同的展现形式,需要在现实的背景下去解决文化面临的具体困境,建立起共同的认知。两岸人文学领域学者专家有责任和义务进行广泛的宣讲,比如大陆教授到台湾可以多讲讲鲁迅,台湾教授到大陆就可以多讲讲陈映真。

  我们要推动中华文化站在世界文化的最前排,我觉得是两岸人文学者都应该而且必须要做的事情。

  【同步】

  金沙书院重建

  引发热烈反响

书院匾额采用周起元故交好友黄道周的书法。

  本报讯(记者 林岑)19日,海沧金沙书院重建工程正式开工,200多名两岸嘉宾和130多位两岸学者在现场见证了这一历史性时刻。项目总设计师、国际顶级建筑大师王澍对开工表示祝贺。本次海沧重建书院,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社会各界振奋不已,备受鼓舞。

  厦门文史专家何丙仲表示,诞生于大航海时代的金沙书院,不仅是教授孔孟之道的普通书院,它刊刻了世界海洋文献珍宝《古今形胜之图》,培养了中国海洋文化的卓越先驱周起元,是海上丝路的重要节点,在中国书院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中国对外文化集团原董事长张宇特地赋诗一首表示祝贺:“古今形胜九州怀,东西两洋贸易开。一图一院贯时空,天子南库思想来。”

  云南艺术学院教授黄吉淳高度评价金沙书院的设计理念和展陈构想,认为力推海洋文化、漆艺文化、闽台文化,具有鲜明的特色和独特的优势;选用黄道周书法字体作为书院题名,很有品位,很是贴切。

  “重建金沙书院,是海沧坚定文化自信、坚守文化担当的生动体现。”在海沧区闽南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廖艺聪看来,海沧挖掘、保护、传承传统文化的积极作为值得学习。

  开工的消息传到周起元的故里海沧后井村。后井村党委书记周亚辉说,村民们无比自豪,希望通过重建的金沙书院,周起元的事迹能被更多人了解,吸引更多年轻人。在海沧青礁村,村民捐出“植兰书院”石碑,未来将在金沙书院展出。

  “作为一家以海上运输、海上供油起家的海沧本土企业,我们对金沙书院承载的海洋文化有很深的感情和认同。”厦门海澳集团董事长郑金泉说,未来将把海沧自古以来的航海精神和现今的航海航运、港口物流结合在一起,进一步发挥海沧港区作为世界一流港口的作用。

  得知金沙书院重建的消息,在英国伦敦从事金融业的厦门人郑敏杰感到振奋,他说,金沙书院建成后,要带外国朋友来看看家乡的建筑,感受家乡的文化气息。

  与此同时,在网络上,众多网民对海沧区请来王澍老师打造书院建筑表示期待。“大师,大手笔,大视野,海沧将现世界级建筑作品!”网友“陈勇”留言说,将更多关注海沧,持续跟进金沙书院建设进展。

  【链接】

  论坛主办方发起“海沧倡议”

  本报讯(记者 张珺)经过深入的讨论和交流,在第二届海峡两岸人文学论坛上,两岸专家学者一致赞同海沧成为“海峡两岸人文学论坛”的长期举办地。论坛主办方还发出“海沧倡议”:

  一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进两岸和平统一认同;二是共迎未来文化挑战,共担民族复兴使命;三是凝聚共同人文理想,促进两岸人文学融合发展。


[责任编辑:张晓玉,衷文珑 来源:厦门日报] 点击查看更多[海沧人文旅游]栏目的内容

厦门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