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沧王爷信仰与“送王船”

厦门网 https://www.xmnn.cn 2020-12-25 08:31

海沧钟山“送王船”。 苏华琦 摄

  文/廖艺聪

  (海沧区闽南文化研究会副会长)

  钟山社区水美宫是厦门海沧供奉“代天巡狩”王爷的重要宫庙,其供奉的是36进士传说中的朱、池、李三府王爷。三年一届的“送王船”习俗已于2011年被列入国家级非遗名录,并成立有送王船民俗文化传习中心。

  水美宫原称“埔尾庵”,以地形为名,相传始建于明代末年,传言有丐者于海边拾得刻有朱、池、李三名牌的竹盒,村民感神显灵,便就地集资建庙供奉。但凡中秋月夜,月光正落于庙中盘龙之眉心,熠熠生辉,时人以为奇,香火盛甲一方,分灵遍布海内外。钟山“送王船”习俗至迟始于清初,乾隆版《海澄县志》即有相关记载:“近滨海村民……,每二三年间倡为造王船之说,其百端耗费,穷极佻巧,动敛数百金。”可见,该习俗在乾隆朝之前已风行闽南。

  厦门海沧钟山送王船全过程大致有三:一是王船建造阶段,包括升旗、安栈、守神庵、养马、安龙眼、竖桅、请帆、进水、点金身、开眼等。升旗一般定于农历八月十六,“代天巡狩”橙色大旗高高飘扬在8米多高的旗杆之上,大旗边上还插有“合境平安”“行善积德”“爱护黎民”“五谷丰登”“经济繁荣”等字样锦旗,这是信众最朴实的初心写照。升旗宣告了王船建造正式启动,之后便是历时约五十天的王船建造环节了。

  二是王船巡境阶段,包括订路符、出栈、安位、做醮、巡境等,一般在农历十月。数吨重的王船被固定在木架之上,村里数百名青壮者争相力扛,与几十阵头方阵,在数万信众的簇拥下巡游起钟山社区的境域,似或时而航行于风平浪静的浩瀚大海之中,波澜不惊,或时而破浪直冲,翻腾于惊涛骇浪之上,场面壮观。

  “采莲”是钟山送王船仪式的亮点,“采莲”即“王船”的水手,约三十名左右,“采莲”们头戴约0.8米高的花篮帽,身着蓝色长衫,手执书有“国泰民安”“风调雨顺”等吉言的船桨,结合着科仪,载歌载舞,热闹又不失威严,“采莲”现已独立列为海沧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三是王船化吉阶段,包括添载、普度、呼顺、化吉等,在王船巡境当天夜晚,这是“送王船”仪式的高潮。传说王爷代天子巡狩四方,使命是赏善惩恶、靖海护航、保境安民,今夜虔诚送王爷出行,化吉现场围观的群众更是里三层外三层,真可谓人山人海。王船满载着信众的供品,在信众欢呼“顺风”声中,在熊熊大火中升天化吉,也了却了居民们祛邪、消灾、祈福的愿望,成为居民们的狂欢节。

  钟山送王船是一个海的故事。自古以来,闽南人就有“以海为田,讨海为生”的传统。明初大航海时代,闽南人更是一路向海,越洋贩番。俗语云“出海走船三分命”,海上本来就危机四伏,再加上官府的打压追缉,每一次出海,海民们都渴望心灵上的慰藉。因而,兼具安全护航、祛瘟除病、合法贸易职责的神灵应运而生,它便是以“代天巡狩”为旗号的“王爷千岁”。

  在闽南,送王船主要分布于九龙江流域及厦门湾沿海、沿江一带的沿海村社。据不完全统计,王爷宫庙数量占到厦门十平方米以上宫庙的20%,是保生大帝庙的1.7倍,妈祖庙的5.4倍,总数达到400多座!同样,王爷信仰也是台湾地区宫庙数量仅次于土地公的第二名。

  过去关于送王船的起源众说纷纭,此次申遗北京、闽南的专家深入研究,确认不同于北方和福州、莆田的送瘟,而是祭奠海上亡灵的“好兄弟”,帮助他们加入王爷“代天巡狩”的队伍去护卫人民建功立业以转世成人的民间习俗,是闽南厦门湾沿海地区的民众在明代初、中期海禁时期创造的,民间俗称“做好事”。送王船的王爷形象皆英武帅气,一般称为“王爷公”“某府王爷”,旗号为“代天巡狩”。从迎王到化吉,有一整套完整的仪式,鼓舞百姓走向大海的胆魄与信心,同时也抚慰海上遇难者及其亲人的心灵,体现了尊重生命、人与海洋可持续联系的理念。

  钟山送王船随着钟山人下南洋传到马来西亚槟城,被中马两国的相关社区视为共同遗产,成为中华文化在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传播与交融的生动例证。


[责任编辑:黄晓萍,衷文珑 来源:海西晨报] 点击查看更多[海沧人文旅游]栏目的内容

厦门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