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媒看海沧】探访生态环境领域建设的“海沧样板”

厦门网 https://www.xmnn.cn 2024-07-20 10:36

  

  厦门海沧区创新生态环保监管模式,以绿色发展理念重塑发展方式,以低碳转型方式提升生态颜值,以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保障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探索出多个效果好、可复制、易推广的实践案例

  中国改革报今日关注报道

   

  林冰冰

  2023年,福建省厦门市空气质量优良率居全国第一,其中海沧区优级率66.2%,排在厦门市第一位;全年地区生产总值保持千亿元规模,首次进入“中国工业百强区”前五十强;获评全国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区,入选全国减污降碳协同创新试点产业园区……一个个亮眼数字、一项项国家级殊荣,展现了厦门市海沧区在生态环保和经济发展方面取得的显著成果。

  生态环境好,发展劲头足。近年来,海沧区坚持打生态牌、走绿色路,创新生态环保监管模式,开创减污降碳协同治理路径,以绿色发展理念重塑发展方式,以低碳转型方式提升生态颜值,以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保障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探索出多个效果好、可复制、易推广的实践案例。

  开拓“环保监管”新路径

  海沧区是厦门市重要的工业集中区,集聚了众多台资和外资企业,工业发展带来显著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对生态环境监管体制提出了更高要求。

  为破解传统环保监管效率低、依赖人工、信息滞后的难题,近几年,海沧区创新打造5G场景下的重点企业智慧环保用电监管平台,通过在工业企业里安装“千里眼”,实现环境监管从人防到技防、从结果监测到全程监测、从随机执法到精准执法的模式变革,智慧化管理水平显著提升。2023年,该项目入选厦门市推进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暨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经验宣传推广项目。

  “我们有一个智慧环保用电监管平台可视化终端,可以实时采集企业产污、治污设备用电数据的变化,有效缓解了基层工作人员疲于奔波的状况。”海沧区生态环境局局长刘凯华介绍,利用5G、物联网、地理空间信息等技术,海沧创建了“生态环境监管一张图”,并形成“数据收集—智能分析—精准溯源—定点执法”的闭环监管模式,以及“线上+线下”的协同联动模式,实现快速定位、精准监管、高效处置。

  “这个平台用数据说话,不仅提升了对企业环保生产的监管力度,也从另一个角度体现了企业的社会责任,提升了公众对企业的信任度。”厦门正新海燕轮胎有限公司环安课长杨魏巍表示,企业也会将日常检查情况主动上报平台,让环保工作更立体、更全面。目前,海沧区已有53家重点企业接入智慧环保用电监管平台,累计安装用电监测设备409套,实现一次安装、永久监管。

  “有了‘千里眼’和‘最强大脑’,我们不仅极大提升了环保监管工作效率,也无形中增强了企业环境污染治理意识,助推企业加速绿色低碳转型,实现经济生态双赢。”刘凯华说。

  挖掘“低碳转型”新动能

  除了创新环保监管模式,在“碳”寻绿色发展道路上,海沧区也迈出了坚实步伐。

  走进海沧区海润码头的集装箱堆场,无人驾驶运输车来来往往,龙门吊井然有序装货卸货,而它们作业的动力已经全部实现“油改电”。海沧区以海润码头为试点,率先启动国内首个传统集装箱码头全港区、全作业链的智能化改造,持续完善提升港口节能环保管理能力。

  经过几年探索,海润码头智慧绿色港口建设成效显著,综合单箱能耗下降36.5%,单位碳排放下降76%,获得亚太经合组织“亚太绿色港口”、中国港口协会四星级“智慧港口”等荣誉称号。2023年10月,海润码头绿色智慧港口建设入选生态环境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典型案例,成为绿色低碳发展的又一个“厦门样本”。

  通过一系列项目改善,实现每年减少废水排放21.5万吨,减少自来水使用量24.8万吨,减少碳排放4208吨……除了海润码头,位于海沧区的大型工业企业厦门士兰明镓化合物半导体有限公司,通过深入挖掘重点产污、耗能项目,从水、余热再利用等方面梳理出多项重点改善工程,实现减污降碳协同治理,相关经验同样入选生态环境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典型案例。

  海沧区坚持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发展道路,聚焦工业领域低碳转型、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区建设、碳中和示范工程建设等,低碳社区、景区、码头、工业园创建多点开花。先后完成7个低碳试点创建工程,两家企业获评国家级绿色工厂,5家企业产品获评国家级绿色设计产品。

  探索“垃圾回收”新模式

  在海沧区龙门巷3号,伫立着我国首个低值可回收物分拣中心,这个汇聚了光谱识别、AI识别等“黑科技”的地方,迎来一拨又一拨省内外参观学习的相关管理部门与企业代表。

  2023年底,《“无废城市”建设先进适用技术(第三批)》清单发布,海沧区有一项技术榜上有名,即“生活垃圾低值可回收物智能分选资源化利用”技术。

  近年来,海沧区积极探索国内生活固废减污降碳道路,成功构建了一套完整的从回收、分拣、再生资源化到加工应用的废弃物高值高质化利用的闭环循环体系,实现生活低值固废从焚烧填埋到资源化循环利用的0到1的突破,建成全国首个智能化、自动流水线式的低值可回收物分拣中心,为推进“无废城市”建设作出示范贡献。

  “那些被当成垃圾处理的外卖盒、塑料袋等低值可回收物,如今走上了再生利用之路,实现了资源的‘重生’。”海沧生态环境保护综合执法大队大队长林祥瑶介绍,该中心从生活垃圾中分选出可供下游再生循环利用的品类至少15种,分选准确率达95%以上,实现每小时分选5吨、年处理3万吨的低值可回收物。

  在厦门低值可回收物分拣中心,还配套建设了约300平方米的海沧区垃圾分类宣教中心,这里引进先进的数字声光电技术,打造科普教育、博物展示、互动体验等场景,形成可听、可视、可触、可感的“四维”教育空间,系统展示了低值可回收物从废弃物转变为再生制品的处理流程。该宣教中心被住建部授予2023年生活垃圾分类宣传教育基地。

  从环保监管平台的智慧创建,到绿色智慧港口的低碳转型,再到低值可回收物智能分拣中心的落地实施,海沧区通过一系列创新举措,实现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协同并进。未来,海沧区将继续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继续探索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双赢路径,努力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提供更多有益的经验和实践。

 

  来源:中国改革报


[责任编辑:张晓玉,衷文珑 来源:中国改革报] 点击查看更多[今日看点]栏目的内容

厦门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