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沙书院:续写跨越时空的文化传奇厦门网 https://www.xmnn.cn 2025-02-20 12:17
金沙书院内部随处可见榫卯结构。记者 陈理杰 摄 夜幕下的金沙书院一角。海沧城建集团供图 金沙书院拥有高低起伏的五重连绵屋脊。记者 陈理杰 摄 口述人 廖艺聪 海沧区政协文史委员 金沙书院以现代化的方式传承古代书院的文教功能,逐步成为海峡两岸人文交流的新地标。 厦门网讯(海西晨报记者 范玉华)在海沧湾的柔波与暖阳簇拥下,金沙书院静静矗立。每逢周末或是节假日,这里便热闹非凡,市民游客纷至沓来,穿梭于亭台楼阁间,沉浸在浓厚的文化氛围之中。然而,许多人脚步匆匆,却未曾留意,这座充满人文魅力的海沧区代表性的文化地标,背后藏着一段跨越400多年的历史风云。 海沧区政协文史委员廖艺聪,犹如一位打开历史之门的引路人。在他的娓娓讲述中,金沙书院的前世今生缓缓浮现。 从商贸据点到文化摇篮 开启培育人才的使命 廖艺聪说,金沙书院的故事可以追溯到16世纪。那时,葡萄牙人远渡重洋,穿过马六甲海峡,踏上了中国沿海。他们先是在广东短暂停留,随后便辗转来到福建。“起初,他们以隐蔽的方式进行贸易,小心翼翼地试探着。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迁到了九龙江口外的浯屿岛,最终在海沧金沙社落下脚来,建立起‘金沙公馆’这一据点,正式与当地百姓展开通商贸易。” “当时明朝的‘海禁政策’如一道森严的壁垒,葡萄牙商人的贸易行为无疑是在挑战规则,属于走私性质。”廖艺聪告诉记者,更为恶劣的是,他们还与倭寇勾结,在我国沿海地区滋事害民,搅得当地不得安宁。面对这一严峻局势,福建海道副使柯乔和漳州府龙溪知县林松挺身而出,他们秉持着“不杀不纵,仁义适中”的温和理念,没有采取激烈的军事手段,而是出面劝说葡萄牙商人离开。在他们的努力下,葡萄牙人最终撤离。而空置下来的“金沙公馆”,则迎来了命运的重大转折——被扩建为“金沙书院”。 廖艺聪说,当时的海沧,民风相对彪悍,当地上层人物深知文化的力量,他们希望借助书院的教化功能,改变民风。于是,闽南理学名儒林希元被邀请担任金沙书院的首任山长。从此,金沙书院开启了它传承文化、培育人才的使命。 刊刻《古今形胜之图》 见证中西方文化交流 如今,走进重建后的金沙书院南广场,便能看到景墙左侧刻着的《金沙书院记》,这篇文章就出自林希元的笔下。廖艺聪告诉记者,在林希元的主持下,金沙书院还刊刻过一幅影响深远的地图——《古今形胜之图》。这是明代形势地图的杰出代表,也是中国现存较早的一幅木版刻印全国地图,更是历史上首张传入欧洲的中国全图,意义非凡。 据了解,《古今形胜之图》由江西信丰人甘宫根据《大明一统志》编集绘制,原件木刻墨印着色,宽1米、长1.15米。展开这幅地图,仿佛展开了一幅宏大的历史画卷,大明两京十三省及周边地区尽在其中,东至日本、朝鲜,西至今乌兹别克斯坦东南的铁门关,北起蒙古燕然山(今杭爱山),南达南海,包括爪哇、三佛齐(今苏门答腊)等地。图中,明长城、黄河、长江清晰可辨,空白处密密麻麻地写满了各地区的地理形势、历史典故。 《古今形胜之图》通过西班牙人开辟的“马尼拉大商帆”航线,辗转流向海外。作为明代中国世界观的生动呈现,它成为欧洲早期汉学研究的重要文献,为欧洲人打开了认识中国的大门。图上的注释被翻译成西班牙文,使得欧洲人对中国有了直观的感受。此后很长一段时间里,欧洲出版的中国地图基本上都以此图为母本。《古今形胜之图》原件现保存于西班牙塞维利亚市西印度群岛综合档案馆,成为中西文化交流的珍贵见证。 赓续历史文脉 重振海丝文化桥头堡风采 时光流转,如今,金沙书院已在海沧湾畔重新焕发生机。廖艺聪介绍,海沧作为全国设立最早、面积最大的台商投资区,一直致力于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为赓续金沙书院的历史文脉,重振海沧海丝文化桥头堡的风采,丰富市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在海沧湾新城,金沙书院得以重建。 在建筑设计上,金沙书院邀请了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院长、我国唯一获得世界建筑最高奖“普利兹克奖”的建筑大师王澍担纲总体规划设计。王澍从五代董源《潇湘图》卷中汲取灵感,以“重山叠院”为金沙书院总体设计理念。金沙书院主体建筑高低起伏的五重连绵屋脊,与周边的湖光山色相互映衬,远处山峦起伏,近处海水荡漾,旁边湖水悠悠,于动静之间,勾勒出一幅如诗如画的美景。 金沙书院立足“海丝文化展示中心、闽台文化交流中心、群众文化活动中心”三个核心功能定位,积极举办各类丰富多彩的活动。文化论坛、名家讲座、艺术演出、特色展览、研学……通过这些活动,金沙书院以现代化的方式传承古代书院的文教功能,逐步成为海峡两岸人文交流的新地标,续写着海沧跨越时空的文化传奇,让历史的光辉在现代社会中熠熠生辉。 |
[责任编辑:张晓玉,衷文珑 来源:海西晨报] 点击查看更多[今日看点]栏目的内容
|
厦门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