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沧武术瑰宝——新垵五祖拳

厦门网 http://www.xmnn.cn 2012-05-02 10:22

  (记者 许冠廷 通讯员 陈丽萍)作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新垵五祖拳,是海沧武术的一块绚丽的瑰宝。新垵——这个厦门的尚武部落,五祖鹤阳拳的发源地。不少新垵武术好手参加了抗倭、郑成功收复台湾、太平天国、辛亥革命等运动,在历史上留下了印记,五祖鹤阳拳也成为与闽南红砖民居齐名的历史文化遗产。

新垵村武术爱好者正在勤学苦练 

  据介绍,南少林五祖拳可以追溯到唐代的达摩禅师。据唐许稷的《闽中记》、宋程卓的《嘉定温陵志》和刘昌言的《桑莲诗集》以及有关谱牒资料记载,唐宋以来少林武术随佛教禅宗的南传也已逐渐在闽南地区盛行。

 

 

  清代,闽南一带的武术各立门户,太祖拳也逐步产生变化,由方七娘(小说中的吕四娘)所创的白鹤拳自立一系,在闽南南少林的五形拳也演变成为五大主要拳种门派;1、达摩;2、太祖;3、罗汉;4、行者;5、白鹤等,诸派风格稍异,而拳法混同。清未蔡玉鸣(1853-1910,福建泉州南门外晋江梧塘冯尾村人)以太祖拳为基本功底,综合其他门派拳法的特点而形成五祖拳,又称五祖鹤阳拳,蔡玉鸣是该门派的创始人。

  清末民初,蔡玉鸣的弟子沈扬德到新垵,收邱剑刚为徒,在新垵邱氏宗族创立海瀚角武馆、上宅角武馆、东社角武馆、大门前角武馆、下堂庵角武馆、大岑角武馆等六个武馆,立堂号为“鹤阳堂”, 馆名:“新江国术馆”,创办了“玉明武术研究会”,整理了三战教授法及新编“新八法”,从此五祖拳在厦门及新垵开始流传下来。当时新垵有闽南出名的武术家邱思志(大舍)、邱剑刚(乌铁师)、邱衡煌、何苏武、邱加注、邱继仕、邱天乞、蔡瑞全、邱思炭等,号称沈阳德门下“十大虎将”。抗日战争期间,他们分别是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日军占领了厦门, 沈扬德被迫出洋,其弟子也星散在闽南一带设馆传徒。1947年,邱思炭主持新垵武馆,重兴五祖拳鹤阳馆和“新垵玉明武术研究社”,从而推进了新垵武术事业的发展。1964年10月1日,新垵村成立了“玉明武术新垵村研究社”,邱思炭弟子邱跃土(时任村长)出任馆长。文革期间,新垵村有志青年也从未间断练武,自70年代起在省级的各项比赛中不断获得佳绩。新垵从此成为著名的武术之乡。

  五祖拳拳术套路内容十分丰富,各套路拳法既能徒手单练又能徒手对练,具有攻防技击意义的操练方式,也能按拳种的风格使弄各种古兵器,如:川耙、钗、月牙枪铲、方天画戟、齐眉棍、丈二棍、朴刀、宫刀、开山大斧、柳叶刀、剑、双锏、双铁鞭、三节棍、柳公拐等长短兵器,还有民间常有的器具,如:锄头、雨伞、板凳、扁担等。


[责任编辑:王敏洁 来源:海沧消息报] 点击查看更多[快读海沧]栏目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