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沧石材建造清王朝最坚固石壁炮台

厦门网 http://www.xmnn.cn 2012-06-15 10:26

  颜伯焘故里青礁村。

  最近,中国历史上海防要塞代表、清王朝最坚固石壁炮台之一的白石炮台有关史料,分别在海内外被发现。当年炮台建造者、时任闽浙总督兼辖台湾颜伯焘的祖籍地之谜,也随着近日广东连平县颜氏宗亲到海沧青礁村寻根谒祖而揭开。当年炮台石材取自何方?颜伯焘与祖籍地厦门海沧青礁有何渊源?一段尘封的历史和鲜为人知的故事,随着本报记者的深入采访,被揭示开来。

  ○文/颜有能 卢志明 图/王园春 颜文吉 有能

  200万两白银

  构建厦门海防设施

  近日广东连平县颜氏宗亲到海沧青礁村寻根,两地颜氏宗亲向我们揭开了一段厦门青礁颜氏播迁广东连平的历史。广东连平县颜氏宗亲秘书长顔锡康说,据广东方面的族谱记载,三百多年前,青焦(今厦门青礁村)颜振耀播迁到广东连平。厦门青礁颜氏族谱,也有同样记载。然而这次族谱的对接,却意外地牵引出了清王朝最坚固石壁炮台建造者颜伯焘与青礁的特殊渊源。

  厦门颜子研究会副会长颜文清先生说,颜伯焘是第一次鸦片战争期间,与林则徐、邓廷桢都主张抵抗外国侵略的最具代表性人物,曾亲自设计、建筑清王朝最坚固的工事——厦门石壁炮台,并亲自指挥厦门近代史上规模最大的抵御英夷入侵的战斗。

  1840年,鸦片战争打响,刚接任闽浙总督的颜伯焘根据形势判断,扼中国东南要地的厦门,必将有一场大战。当时厦门海防只用沙袋,颜伯焘认为不足于抵御海上强敌。当时,有大臣奏请向英国侵略者奉上600万两白银议和,而颜伯焘则奏请道光帝拨200万两白银构建厦门海防设施,得到批准。颜伯焘先后建造厦门石壁炮台、白石炮台和金门、大担、二担等圆堡,在厦置办两个造船厂、建多个红夷铸炮所,并招募兵勇。这其中最关键的是石壁炮台,而石壁炮台的建造,又与颜伯焘了解海沧盛产石材有关。

  家书破解炮台石料来源之谜

  胡里山炮台景区内微缩的“白石炮台”。

  颜伯焘自行设计和利用厦门盛产花岗岩的有利条件,构筑起一条“厦门海上长城”——石壁炮台。据载,石壁炮台长约1.6公里,高3.3米,厚2.6米,全用花岗岩建成,每隔1.6米留一炮洞,共安设大炮100门,原址在厦港白石头至沙坡尾一带。从最新得到的来自英国的历史画面中,我们看到了这条“厦门海上长城”(即石壁炮台)宏伟壮观的情景。

  建造白石炮台,所用的巨量石材从何而来,一直众说纷纭。这次,从广东颜氏族人所藏的颜伯焘家书中,有了意外的发现。颜伯焘在厦门督建炮台时寄回广东的家书中说到,“故里石料颇丰,正可解用材之虑。”有专家认为,颜伯焘是青礁村颜氏的后裔,非常了解当地的地理情况,得知海沧盛产石材,正可做炮台用材。而且石材通过海沧九龙江出海口,可直接运往厦门海岸炮台建造点,比陆路运输经济又方便。

  我们在当地村民带领下,来到位于海沧的路头尾、东头山等古矿坑探查,发现这些古矿坑各个年代层次分明,有的深达近百米。当地老人介绍这些古矿坑最早的已有一百多年历史。当地一直传说,颜伯焘曾在这里采石建厦门的炮台。据有关人士透露,曾有人为解开颜伯焘建炮台的石材来自何方,在厦门岛考察沿岸山体情况,并未发现因建石壁炮台而开采山石的明显痕迹。这次本报记者深入采访,见证了海沧沿岸的矿山,经历多年的开采已留下处处伤疤和凿洞的痕迹。

  厦门颜子研究会常务副会长颜建春先生告诉我们,1841年8月26日,厦门的石壁之战,终因军事力量的悬殊和武器装备的落后,颜伯焘未能守住石壁炮台,遏制英舰北上,道光帝因此于1842年3月将其革职回乡。我们透过当年英国侵略者画师所画的画面,可见当时战斗情况之惨烈。据说,英国人尽管最终占领石壁炮台,但对颜伯焘所建的这处海上长城心存畏惧,他们竟用了大量的炸药并连续多天的爆破才把它炸毁。石壁炮台的故址在数十年之后建起了至今尚存的胡里山炮台,而最近有关方面还在炮台内建起了微缩的石壁炮台,供人们凭吊。

  英国侵略者攻打厦门白石炮台的历史画面。

  回乡路过漳州府落下话柄

  厦门宗亲向我们披露了颜伯焘既是清官又备受诟病的一段故事,他数十年沉浮官场,曾以“三十六字官箴”而享有盛名,其官箴为:“吏不畏吾严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公则民不敢慢,廉则吏不敢欺,公生明,廉生威”。他本人也以此作为座右铭。

  厦门一战失败被罢官后,1842年农历三月初九,他带着家人踏上了回广东路途,此时,正值海沧青礁村一年一度保生大帝、寒单爷出巡活动,青礁祖籍地虽是热闹的日子,但他的心情却很沉重。之前,就是由他亲自选定的海沧花岗岩打造的清王朝最坚固的石壁炮台,没能抵挡住英军舰炮的进攻,于是,他带着家人在祖地上了香后,就匆匆离开海沧返回连平老家。

  此次回乡,颜伯焘只带着家人,没有通知地方的任何官员,毕竟,他是革职回乡,离开得并不光彩。但令他感动的是,地方官员和清兵都深表同情,纷纷送行,农历三月初十,颜伯焘路经漳州,知府大人硬要颜伯焘留下,颜伯焘暂且住了下来。没想到,第二天迎接颜伯焘的酒宴竟摆了上百桌,如此大摆宴席,这也许是地方官员和乡绅表达对颜伯焘含屈革职的慰藉,但后来却落了个话柄,说他官箴所云,言行不一。一百多年了,他的功过只能任人评说。


[责任编辑来源:厦门日报] 点击查看更多[快读海沧]栏目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