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孚镇“玛瑙之都”谋求华丽变身

厦门网 http://www.xmnn.cn 2012-07-23 08:13

  记者深入东埔玛瑙村,采访东孚玛瑙协会负责人。

  琳琅满目的玛瑙产品。

  海沧东孚镇

  东孚镇位于海沧区西部,被称为厦门“西大门”,西邻漳州市角美镇,东临集美区灌口镇,南连海沧区新阳街道,北接漳州市长泰县,324国道、鹰厦铁路、厦成高速穿过该镇,交通便利。

  镇域面积81.5平方公里,下辖12个行政村、1个社区居委会、常住人口30840人。东孚镇依山傍海,自然环境优美,温泉资源丰富,是“福建省十佳生态乡镇”和“科技示范乡镇”。

  文/本报记者 杨继祥 实习生 梁辰

  图/本报记者 梁伟

  玛瑙年产值超过3亿元

  “早就听说厦门有个‘玛瑙之都’,今天特意坐动车来逛逛。”昨日下午,来自福州的李老先生携带老伴和女儿,正在东埔玛瑙村选购玛瑙饰品,各大店铺琳琅满目的产品让他们流连忘返。

  海沧东孚,全镇有大大小小玛瑙生产企业及家庭作坊400多家,年产值超过3亿元,玛瑙原材料进口占全国80%,手镯等产品市场份额占全世界的90%。“小小一个玛瑙镇,撬动的是全国的玛瑙市场。”

  短短几天,我们看到中国“玛瑙之都”正由玛瑙简单加工向精细加工、集约化、可持续发展及延伸产业链之路迈出的步伐,同时也感受到在这一谋求华丽变身过程中所面临的人才、配套、发展空间及品牌提升等方面的制约。

  现状

  玛瑙手镯占世界市场90%

  华灯初上之时,喧哗了一天的东埔玛瑙村,并没有回归宁静。沿街整排的玛瑙商店,依旧灯火通明,时有游客进出;沿街两侧的厂房,传来阵阵机器加工的轰鸣声。“机器一天24小时都在运转,有时候到外地出差,没听到这声音还觉得不习惯呢。”东孚玛瑙协会会长张武阳笑着告诉记者。

  早在上世纪90年代,由台商蔡先生发起,并由海沧区东埔村村民张武阳等参与的东孚玛瑙以“滚雪球”的方式做强做大,经过近20年的迅猛发展,东孚已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玛瑙之都”。

  据张武阳介绍,东孚玛瑙主要集中在东埔村,全村2000多村民近400户,家家都从事玛瑙加工。“平均每个月有80个货柜进入厦门港,以一个货柜27吨计算,每月进入厦门的玛瑙原材料就超过2000吨。这其中,80%都运进了东埔村。”

  一旁的东埔村民、玛瑙商家陈永委补充说,这些年,在东埔村的带动下,附近的过坂、山边、凤山等村的村民也纷纷加入到玛瑙产业。来自巴西、乌拉圭等地的原材料,在东孚经过深加工和创作,再运往世界各地。其中,东孚玛瑙手镯已占到世界市场份额的90%;玛瑙戒指和圆珠,占全国市场的70%……

  值得一提的是,经过近20年的发展,东孚玛瑙开始进军高端市场,由当初的简单加工逐渐迈向精细化生产,并不断赋予文化内涵,动辄数十万元一件的玛瑙艺术品如今在东孚已极为常见。东孚玛瑙在数量增长的同时,更实现了质的飞跃。

  瓶颈

  雕刻人才匮乏配套设施滞后

  东孚镇被誉为中国“玛瑙之都”,这在业内及周边地区已得到了普遍认可。经过20年的努力,东孚玛瑙已由最初的3人合伙、年产值数十万元,发展到如今6000多从业人员、年产值突破3亿元的成熟产业链。但是繁荣背后也存在着危机。

  据张武阳介绍,雕刻人才的匮乏成为制约发展的一大瓶颈。当前,东孚玛瑙正逐渐向高端化迈进,虽然引进了河南、莆田、辽宁等地的一批雕刻工艺师,但雕刻工艺师的数量远远不能满足产业大步向前的步伐。

  配套设施的滞后,与东埔“中国玛瑙村”不相匹配。“以前一个朋友要来村里找我,沿路看不到指示牌,绕了半天也找不到进村的路。”在采访中,一位村民无奈地对记者说,目前厦门有90%的市民知道东孚生产玛瑙,但只有不到10%的人来过东埔玛瑙村。记者在东埔村看到,水泥路上尘土飞扬,没有专门的停车场,也没有一个像样的休闲娱乐场所。

  广大玛瑙企业期盼新的发展空间。经过近20年的发展,东埔村已近饱和,当地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玛瑙产业的发展,玛瑙工业园区、东孚新城商业街等先后建成并投用,但这仍然无法满足东孚玛瑙产业的现实需要。

  东孚玛瑙的品牌还有待提升。近年来,东孚玛瑙企业积极到外地参展,玛瑙文化节也在周边地区产生了一定影响,但品牌宣传推广方面仍然不足,产品知名度需要进一步扩大。

  对策

  “四轮驱动”促东孚玛瑙跃升

  针对广大村民及玛瑙商家反映的东孚玛瑙产业发展面临的困难,记者走访了业界相关人士,他们也提出了一些相应的对策。

  业界人士建议,福建莆田的人物雕刻、辽宁的花鸟雕刻、河南的山水雕刻在国内享有盛誉,希望政府加大扶持力度,广泛引进人才,博采众长,提升东孚玛瑙的品位和档次。与此同时,由政府牵头,由玛瑙协会与海沧职专合作,开设玛瑙工艺培训班,培养本土优秀雕刻师。

  完善交通指示牌,在孚莲路口、集美与角美交界处设立醒目路牌;在东埔村配套建设一个停车场,完善周边自驾游的接待场地;整治村容村貌,修建玛瑙公园,绿化环境,为工人及游客提供休闲场所。

  规划建设东孚玛瑙总部。将东埔村作为玛瑙生产加工基地,玛瑙总部作为展销中心,有效实现产销分离。建议政府出台政策,对入驻玛瑙总部的企业,延长租期或税收减免,扶持玛瑙产业做大做强。

  此外,相关部门在机场及人流量较大的地方设立大型户外广告牌及LED显示屏宣传东孚玛瑙;将东孚玛瑙作为厦门旅游纪念品、伴手礼向全国推广;开辟深度旅游线路,引导更多游客前来东孚镇参观选购玛瑙。  

  爱拼才会赢

  以前,东孚没什么名气,更别说东埔村了。以至外地游客到此,经常跑到附近的灌口或者角美,却找不到位于两者之间的东埔,其偏僻和不为人知由此可见一斑。

  从地理条件来看,东埔村北边是厦深高铁,鹰厦铁路编组站横跨而过;南面是50万伏的变电站及高压走廊,呈环形绕至西边与漳州龙海交界;东面是厦成高速穿越而过。四面“围城”,实不多见。

  然而,正是这样的一个村庄,却硬是杀出了一条血路,缔造了一个“玛瑙王国”的传奇。这背后,究竟是一种什么力量在支撑?张武阳会长的一席话给出了答案:既不靠山,又不靠海,资源匮乏,我们只有比别人付出更多的努力,发扬“爱拼才会赢”的精神,方能获得成功。

  创业初期,没有资金,村民们你出一点,我凑一点,采取“滚雪球”方式发展;没有原材料,跑到广州等地淘下脚料;没有机器设备,卸下台湾的旧机器设备进行研究,实现了机器设备的本土化;没有市场,背着装满玛瑙的麻袋,走南闯北到全国找市场……

  筚路蓝缕,不懈前行;聚沙成塔,集腋成裘。而今,东埔村已经由昔日的全市贫困村摇身变为富裕村,400来户的村庄,一年玛瑙产值超过3亿元,全村拥有小汽车近300部,不少家庭一户拥有两三部汽车,家家户户盖起了小洋楼……

  一颗小小的玛瑙,做成了一个大产业,彻底改变了东埔村民的生活,这其间,给我们太多的思考和启发。

  一件好的雕件市场售价达数十万元。

  把玛瑙带出村庄的先行者

     ——记海沧区基层党员杨京伟

  东孚玛瑙产业经过20年的发展,由最开始的3个人到如今6000多名从业人员、年产值突破3亿元的成熟产业链,这其中有一人值得一提,他就是东孚玛瑙的领军人物之一——一名有着23年党龄的基层共产党员杨京伟。

  “作为一名党员,我感觉自己有责任带领东孚玛瑙走出去,为家乡经济发展尽绵薄之力。”2000年,东埔村民杨京伟开始接触玛瑙行业,并在2004年率先将玛瑙带出东埔村,在岛内SM城市广场开设品牌店,迈出东孚玛瑙走出东埔村的关键一步。

  走出去,不仅需要勇气,更需要实力。为了让东孚玛瑙扩大影响,他不断追求创新和进步。2005年“投洽会”上,杨京伟公司设计的玛瑙饰品被选定为“唯一指定礼品”。“这在玛瑙界可是特大的喜讯,我们农民制作的产品获得了社会的认可。”杨京伟激动地说。2008年海峡两岸文博会上,该公司的玛瑙饰品获评“唯一指定珠宝礼品”……

  这些年,杨京伟积极向外推广东孚玛瑙,他自掏腰包,带着家乡的玛瑙走南闯北,到全国各地参展,大力推广宣传家乡的产业。

  2011年,杨京伟率先入驻东孚商业街,今年6月开办福建首家玛瑙博物馆,带领东孚玛瑙跨上新台阶。

  杨京伟告诉记者,“我希望东孚玛瑙能像安溪铁观音一样,在全国遍地开花,让人们到处都能看到我们家乡的特色产品。”

  当前,杨京伟正在谋划玛瑙总部经济,并考虑面向全国扩展连锁经营,为推动东孚玛瑙上市作准备。“希望东孚玛瑙可以走得更远。”杨京伟话语里满是憧憬。

  东埔玛瑙村沿街店铺林立。

  东埔村村民陈宝源:我们这些被征地农民,主要经济来源就是玛瑙产业的发展。把玛瑙产业做好,就是解决了被征地农民的生产生活出路。希望政府能多扶持我们这些民营企业,借鉴泉州“放水养鱼”的模式,为我们的发展提供更大空间。

  东孚工商所所长李和伦:东孚镇众多村民都在从事玛瑙产业,但是单打独斗的小作坊式发展缺少后劲。建议注册集体商标,不但便于管理,也能提高东孚玛瑙的美誉度、知名度。“众人拾柴火焰高”,玛瑙经营者应该学习温州、义乌小商品的抱团模式,一同将玛瑙产业做大做强。    

  台商玛瑙工厂负责人李正修:来东孚从事玛瑙行业20年,不仅参与、见证了东埔村的巨变,也分享了玛瑙产业腾飞带来的发展成果。这几年发展遇到了一些困难,一方面,企业间竞争压低了产品价格,另一方面工人工资又上涨,希望政府进一步加大对玛瑙产业的扶持力度。


[责任编辑来源:厦门日报] 点击查看更多[快读海沧]栏目的内容